查看原文
其他

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?

2015-12-24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


版权声明

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:xiaolai-xuexi;

无需授权即可转载,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。


截至 2015 年 12 月 23 日晚 21:20,已经有 1492 位读者购买了《七年就是一辈子》。另,2015 年 12 月 25 日晚 23:59,预售结束;此后无邀请会员第一年年费将上调至 2777 元;2016 元旦前将发布预售总结。




更多的情况下,人们习惯于把计算机上的 CPU (中央处理器)类比为人身上的大脑。我却常常反过来,把自己的大脑类比为计算机上的 CPU。


CPU ≌ 大脑 vs. 大脑 ≌ CPU


类比说明的机理、过程大致如下:


  • 为了向大家说明大家目前并不熟悉的 X,我们先找到一个大家都熟悉的 A;告诉大家,X ≌ A;

  • 然后把 A 和 X 相像的部分讲清楚;之后 X 就显得不言自明了。


长期以来,我养成了收集创造各种精妙类比的习惯。这么多年来,我最喜欢的类比是这个:


教育就像一副眼镜。


  •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,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;但带上眼镜之后,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。

  • 教育也一样,受教育之前与之后,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;可受教育之后,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,想得更明白,选择得更有效,行动起来更有收获……


使用类比的时候,有几个需要小心的地方:


  1. 这是很好的说明方法(对外),而不是理解方法(对内),类比最多应该是辅助理解方法;

  2. 类比主体之间要确实一一对应地“像”,否则容易引起对方的理解偏差;

  3. 类比主体之间若是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,必须补充说明,以免引起理解方的误解;

  4. 接受说明的一方在理解的时候,要牢记,那是“像”而不是“是”,“ ≌” 并非 “=” 或者 “≡”;


在第一个类比中,假定的是,人们对“大脑”这个概念很熟悉,“CPU” 需要被说明:


CPU ≌ 大脑


在第二个类比中,假定的是,人们对“CPU” 这个概念很熟悉,“大脑”需要被说明:


大脑 ≌ CPU


所以,当我倾向于使用第二个类比的时候,我的“大脑”才是我要研究、说明的对象。这是本质上的差别。


我们的大脑就好比是计算机上的 CPU —— 这其实是个特别有效却又诡异的类比。


有效在于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优秀的概念与方法论;诡异在于这个东西竟然是我们自己发明的。当然,深入审视的话,计算机是由我们人类中的极少数极少数人 —— 比例上来看可能连千万分之一都不到 —— 发明并持续研究完善出来的东西。换言之,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的,其实是极少数极少数聪明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。


现在,可以言归正传了。先让我们来看看不同的计算机之间是如何通讯的。


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的通讯,是需要共同的协议支撑的,不使用共同的协议的计算机之间没办法通讯。


在互联网上,最常见的协议是 TCP/IP 协议。TCP/IP 协议的运行机理大致如下:


  • 网络上有很多台计算机(A~Z )相互联网,它们之间使用相同的协议传输数据……


  • A 若是需要传输数据给 Z,那么 A 必须按照 TCP/IP 协议的规定,先把数据切分成若干个相同大小的数据块,然后逐一传输出去……


  • A 要将每一块数据连续送出 4 次,每一次,这些相同的数据块可能走到 Z 的路径并不相同:不一定是直接的 A-Z,可能是 A-B-X-Z,可能是 A-X-C-Z,也可能是 A-B-C-Z…… 反正是个各自相通的网络么,所以,无论选择什么路径,只要能够到达就可以……


  • 一旦 Z 获取了 4 个中的一个数据块,就会向 A 发出收据,于此同时,放弃接受相同的数据块。Z 向 A 发送收据也是用同样的方式,不管走什么样的路径,一共要发 4 次,送达就可以……


  • 一旦 A 收到收据,就开始发送下一个数据块…… 还是同样的方式:连续发出 4 次同样的数据块,等待确认收据,只要收到一个收据,就开始发送下一个数据块……


  • 直至所有数据块全部发送完毕,A 收到所有收据之后,再发出一个“发送完毕”的消息(这个消息也会返回一个收据),Z 在另外一端再把所有数据块按照顺序拼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……


我从这个机理中学会了什么?跟家人沟通的时候,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小规矩:


  • 我要做好至少沟通 4 遍的准备;

  • 沟通有很多种方式,不能局限在特定的某种方式上;

  • 我要有个办法确认沟通确实成功;

  • 如果事儿足够大,我就会切块,分步沟通……


很多事儿,其实很复杂,想要一下子说明白,一下子让对方想通,是很难的,甚至是不可能的。那怎么办?必须把整个事情提前拆分好,分清楚主次,分清楚先后,然后一件一件地来,并且在这过程中,还要反复确认确实沟通成功才能进行下一步……


沟通一次不成功,很正常啊,机器都给自己留总共 4 次机会呢,我们怎么不可以一次以上呢?这数字 4 也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,是数学家们根据拓扑学原理算出来的啊!


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啊,起码至少有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两种罢?自己讲不通,可以请别人帮忙啊!上一步对方都不接受,那就不能推送下一步了啊!怎么办,只能等啊……一直不接受怎么办?你接受沟通失败这个事实呗,还能怎么办?


看,其实,很多的时候,所谓的耐心、所谓的沉得住气,其实是学识 —— 学识决定一切


家人之间的沟通,同样是需要协议的存在的。而这协议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,且共同遵守的,否则还沟通什么呢?


我和我夫人刚认识没多久的时候,我和她创建的第一个协议是这样的:


好,既然我们准备在一起,那么就是很久很久。既然希望很久,那我们就说好,有一个绝对不能说的词:“分手”。这个词一旦说出来,那我们就只能真分手,所以别说,千万别说。我们肯定会吵架的,可是,无论发生什么事情,无论吵得多猛烈,你和我都要知道,这个词绝对不能说……


英明的协议。这个协议的存在,决定了后面很多的事情。许多年后,我开始反复创业,我也经常和我的合伙人说这个事情。


我们不是谈恋爱,也不是结婚,但好像这是更严肃的合伙。那么,可以吵架,可以发少量脾气,闹一点点情绪,但无论如何,有一句话绝对不能说:“我不干了!”


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,即便那个英明的协议起了很多的作用,但并不意味着争吵就自动消失了。还是会有,而且偶尔会很激烈,特别影响心情,特别耽误效率,特别令人沮丧……


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。经常带着夫人一起研究别的夫妻为什么吵架。其实道理了都是一样的……(参考阅读《为什么我放弃了争论》)


  • 底层概念差异

  • 主次不分

  • 价值观不同

  • 立场不同

  • 无仲裁


甚至,我们俩偶尔会主动跑去充当仲裁…… 这事儿还真不容易,真的需要很多次的实践、演习、总结与调整,才能做到平事儿且不添乱的。


其实真的没多久,我们两个就在争吵产生的原理上、处理方法论上,都长足进步,共同升级了很多遍…… 再后来,再后来我们俩之间就没什么可吵的了,偶尔情绪不好,也都知道是怎么发生的,也都知道应该如何解决……


这里还有个细节:


沟通成功的关键在于:双方都是讲道理的人(就是肯遵守协议的人)。


在我眼里,人和计算机比起来,简直弱爆了。也许像有些人说的那样,计算机永远不能超越人类,因为人类有灵魂……我怎么觉得有灵魂的人少之又少呢?大多数不仅没有灵魂,连每个组成硬件(中央处理器、内存、硬盘、显示器)都破破烂烂的……


但,无论哪两台计算机想要沟通,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同的协议。协议有很多种啊,POP,IMAP,TCP/IP,FTP,HTTP,UDP,ICMP,BitTorrent…… 在不同的场景下,不同的需求下,就要使用不同的协议…… 不开通某种特定协议的计算机,就不能参与某种特定的沟通……很有启发罢?


高级的操作系统(比如多任务操作系统)与低级的操作系统(比如单任务操作系统)沟通是很困难的,因为对于高级操作系统来说,“向下兼容”不仅很困难,干脆是一种不可能克服的拖累 —— 当然,事实上,“向下兼容”只不过是良好愿望而已,事实上根本做不到。


所以,在选择伴侣的时候,最好……


  1. 寻找同级别的操作系统;

  2. 要升级就大家一块儿升级……


我身边的朋友,都是家庭幸福的。他们都符合以上这两个特征。这不是我运气好,而是我基本上只挑这样的人做朋友,因为若不是这样的人,我跟他们沟通也费劲。


人们经常开玩笑,“三观不和最伤感情了……”,其实真的不是玩笑。的确如此,从某个角度望过去,所谓的三观,就是在说操作系统的一部分。


当然,“三观”是个特别社会主义的词汇,好像最初来自于马克思: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……据说,2009 年的时候,胡锦涛同志升级了他的操作系统,提出了一个“新三观”(马爷爷的三观就变成了“老三观”或者“旧三观”):事业观、工作观、政绩观……不过,好像胡锦涛同志的三观跟我们老百姓关系不太大。


虽然,最底层的文件传输是可以跨操作系统完成的,可是,绝大多数应用程序,并不是多系统通用的。台式机上能用的,智能手机上可能不行,能跑在 DOS 上的,基本上不可能在 Windows 上跑(反之亦然),能跑在 Windows 上的可能并没有 Mac OS 版本(反之亦然),即便 Mac OS 和 Linux 是同宗的操作系统,依然有大量的应用软件并不通用……


在选择伴侣的时候,貌似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那最核心、最重要的“操作系统”,而是只关心其它的方面 —— 他们误以为重要的方面。这就是症结所在。比如,“门当户对”,其实就可能是为了找到“合适的、可兼容的操作系统”,只不过,这种方法论,不直接,不本质,也不够朴素,所以总是出现各种差错,酿成各种悲剧。


在我看来,一切的鸡毛蒜皮喋喋不休,都发生在低级的、协议混乱的操作系统之间。有时高级的操作系统,可能会不小心与低级的操作系统“吵”起来,最终一定是高级的那个吃亏……不信你也仔细观察一下,你最终会得到一模一样的结论。


不要跟傻屄争论,他们会把你拉到他们的世界里,用他们多年的丰富经验迅速捣毁你的一切……他们凯旋不用归,而你就惨了,回不来了……


—— 这真的不是玩笑。


幸运的是,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,差别只不过是,自己是否意识到,自己愿不愿意,自己是否有意愿主动持续地升级……当然,有人已经“无法升级”,但说实话,绝大多数情况下,这是他们自己造成的。


大概两年前,我和蒋涛、张辉以及彭萦一块儿在望京的一个地方喝咖啡,我们闲聊,我提到一件事儿,


保持对异性的魅力的方法其实很简单:持续学习,不断进步。


为什么婚姻中普遍存在所谓的“七年之痒”?我的解释是很简单:


七年就是一辈子,一辈子都过去了,下辈子还要过同样的生活,多腻歪啊。


所以,两个人中,至少要有一个人升级,最好先升级的那个能帮助另一个也升级…… 升级之后,就是另外一个天地,另外一番光景,开心都开心不过来呢,哪儿有功夫鸡毛蒜皮?


说到这里,现在总结下来,倒也简单了,夫妻不吵架或者逐步减少吵架频率的方法论无非是:


  • 共同创建协议,

  • 共同遵守协议,

  • 共同升级协议……


嗯,就这样。




《七年就是一辈子》预售支付宝群二维码:

长按以上二维码,保存到相册,用支付宝识别,缴费 2555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;请事先点击查看预售详情……








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“学习学习再学习”(xiaolai-xuexi),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:


输入“理财”,一篇文章推送:《理财系列文章列表(第一部分15篇);

输入“女生”,三篇文章推送;

输入“社交”,一篇文章推送;

输入“利息”,一篇文章推送;

输入“时间”,获得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(第三版)全文在线阅读链接……

输入“分享”,一篇文章推送:《如何做好一场分享?》

想了解“共同成长”社群、《七年就是一辈子》等等,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“收费社群”按钮,点击查看“收费社群说明”……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